活動訊息

【獨立評論在天下】為什麼出國做志工?ICYE,一條從理解與和解出發的路

時間:2020年12月5日

媒體:獨立評論在天下

ICYE交流計畫在不同國家的志願服務、文化交流,不少年輕人充分體認了「多樣性」,更能接受全然不同的觀點。 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編按

12月5日是「國際志工日」,特別選在這個值得記錄的日子,ICYE Taiwan 在「獨立評論在天下」的專欄 開張了!
2020年國際志工日主題:Together We Can Through Volunteering。藉由專訪Salvatore Romagna,把時間拉回1949年,一起回顧ICYE是怎麼開始的?第一批交換青年是從哪裡到哪裡交換的呢?為什麼 ICYE的「C」從「基督教(Christian)」改為「文化(Cultural)」。又是為什麼 ICYE一直以 「長期交流」 為推動方向呢?以 一年為單位的交換,對參與者又有哪些影響呢?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作者:陳怡樺/ICYE Taiwan對外推廣專員

「Together We Can Through Volunteering」,是2020年國際志工日的主題。ICYE聯盟(International Cultural Youth Exchange)作為擁有超過70年的國際志工及文化交流經驗的組織,這些年來又一起創造、累積了什麼呢?

在德國柏林的ICYE總部辦公室,距離哈克市場(Hackescher Markt)快鐵站步行約10分鐘,就藏身在民宅的後棟。1968年,ICYE聯盟總部從紐約遷到日內瓦,10年後再搬到柏林,直到現在。手忙腳亂找到正確的門鈴,帶著熱情微笑的Salvatore Romagna會來應門。2020年8月,大家口中的Salva才剛卸下ICYE聯盟秘書長一職,告別服務了將近40年的ICYE。

聊到ICYE是怎麼開始的?Salva把時間拉回1949年:那是二戰終戰後第4年,世界仍未完全復甦;中華人民共和國、德意志共和國成立;12個國家組成北約組織(NATO);美國自韓國撤軍;冷戰和鐵幕是美國外交政策中的重要議題;美國正面臨戰後經濟大衰退,全美失業人口達400萬人……

也正在這樣的1949年,在兄弟會(The Church of the Brethren)的支持下,90位德國青年分兩批搭船橫越大西洋前往美國,進入學校及接待家庭,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換。

從放下敵對的交流開始

兄弟會源於1719年的宗教運動,從德國一路蔓延到美國農村。1947年,兄弟會與波蘭展開農業交流計畫,送了10位波蘭青年前往美國。而從1948至1950年,John H. Eberly代表兄弟會前往義大利與德國展開新的交流計畫。那90位德國青年遠渡重洋來到美國時,許多人難以理解,這些德國父母為何敢將孩子送往遙遠、陌生、不久前還在戰爭中為敵的美國?而這些美國家庭,為何又能夠開放且溫暖地接待這群德國青年?

然而,ICYE的原型,也正是在這樣的理解與和解中開始。

1950年,Eberly回到美國接下「新溫莎弟兄會服務中心」,負責發展以高中生交流為主的新任務。1957年兄弟會發起計畫,與主教教堂(Tthe Protestant Episcopal Church)、福音派(The Evangelical )、改革宗教會(Reformed Church)、基督門徒會(The Disciples of Christ)、衛理公會(The Methodist Church)等四個教派聯合創立ICYE,第一個辦公室設在新溫莎(New Windsor),由Eberly擔任第一任執行秘書。

其後幾年,歐美的各個會員國陸續成立自己的委員會,不再是美國的分支機構,組織也逐漸擴張到亞洲、非洲與拉丁美洲。1966年,ICYE國際委員會正式成立,確認由所有會員國共同承擔交流計畫的責任,讓各國組織都能參與決策,運作更平等。

在1964年召開的ICYE年會,Eberly曾留下了這樣的發言:戰爭中,產生了很多暫時無法解決的情況,身在其中的基督教團體很努力面對,而這樣的交流計畫,讓更多的善意和堅定的信念傳遞;交流計畫的目的和原則是什麼,我也還沒想清楚,但它已經存在,兄弟會只是展開行動。

1999年是ICYE成立的50週年,多數會員國認為,這正是一個改名字的好時機: 2001年的年會上,ICYE的「C」正式從「Christian」改為「Cultural」,從原先的宗教取向,走向了更廣泛的文化交流。

走向多元文化的同時,也更認識自己

想要探索世界,是不少年輕人的夢想。在歐美,年輕人常利用高中畢業、上大學前的「gap year」出國旅行,也是認識自己、摸索未來的機會。根據Salva的觀察,90年代開始,受到全球化的影響,加上網路興起、跨國移動便利,也讓出國交換、旅行、做志工等活動變得更通行。

「ICYE可說是『跨國志願服務』的先鋒部隊!」Salva提到,除了中學的交換學生、高等教育的學術交流外,跨國志願服務是另一種需求。ICYE交流計畫透過在不同國家的志願服務、文化交流,讓年輕人長時間沉浸在當地。每年參與ICYE交流計畫的青年有上千人,這也令人好奇:參加者是否因此對這個世界帶來什麼改變?世界又怎麼影響了這些年輕人?

2016年,《ICYE影響力評估:多元的人權》(ICYE Impact Assessment—Human Rights in Diversity)這份報告深度訪談18位參加不同ICYE長期計畫的志工,參加者來自歐洲、拉丁美洲、非洲及亞洲共16個國家。研究結果顯示,志願服務中包含大量的嘗試和發展新技能的機會,過程中累積多元價值觀,也建立更多的自我意識和自信。特別是參加長期交流計畫的受訪者,許多人都提到覺得自己變得更主動、獨立,擔任指導或領導角色時自信心增強,責任意識也增加,並且在不同於原生國家的文化環境下,充分體認了「多樣性」,例如更能接受全然不同的觀點,彼此交流,並適應全新的社會環境。

「想更認識自己」,是ICYE最常聽到年輕人提起自己想參與國際交流活動的動機。Salva笑說,認識自己也許需要花上一輩子,用一年的時間,參加ICYE長期交流計畫會是一個好機會!

原刊登在【獨立評論在天下】https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514/article/102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