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Gwen/2024-2025年 丹麥長期志工
照片由作者提供

「不要跑!」是我在學校最常說的一句話。
直到有一次,我換了說法:「我們可以慢慢走,這樣就不會打擾到螞蟻們喔!」孩子愣了一下,隨即點頭,步伐真得慢了下來。那一刻,突然意識到——教育,不只是規範,而是一種陪伴與引導孩子看世界的方式。這就是我在丹麥的志工日常縮影。

沉默中的覺醒
到丹麥的前半年,我幾乎每天都在懷疑自己。語言不夠流利、文化不熟悉,加上寄宿家庭的界線感,總以為「不麻煩別人」才是正確的。於是,把自己過得像一台機器人:在學校休息室裡安靜坐著、不敢多說話;在家裡也壓抑著需求。看似沒有問題,其實心裡常覺得空空的。那段時間,我說服自己——所謂「適應」,就是把存在感降到最低,直到不被看見。然而,這樣的隱形並沒有讓我真正安心。越是壓抑,越覺得自己和世界之間隔著一層玻璃,看得到卻碰不著。每當看到孩子們自由奔跑、歡笑,我卻坐在一旁,內心像被鎖住一樣,無法與他們同頻。那份孤單,在前半年裡幾乎成了日常。

真正的轉折,發生在某次和代課老師聊天的時候。當時我正困惑:怎麼才能更親近小朋友,又該如何在休息室找到自己的位置,不讓自己覺得格格不入。老師輕輕說了一句:
“You don’t have to find the place to fit in… Just be yourself.”
那句話像當頭棒喝,直直敲進心裡。原來,「完美定位」根本不存在,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誠實做自己。這提醒我開始練習:在寄宿家庭自然表達需求,在學校不再害怕說錯話,也更自在地和孩子、老師互動。半年來的壓抑,才在那一刻慢慢鬆開。

語言的藝術
在學校,我主要協助老師準備教材、維持秩序,課後則陪孩子們完成作品。看似簡單,卻處處需要拿捏分寸:太溫和,孩子容易挑戰規則;語言表達不清,也難以建立威信。於是我開始嘗試少用「不准」、「不要」,而改用故事或比喻引導。慢慢地,孩子們不只聽進去,還會回應,甚至和我展開對話。

記得有一次,一個孩子因為作品畫錯而想丟掉,我蹲下來和他說:「你看,錯誤也像雲彩,有時會遮住太陽,但太陽還在,畫紙也還在,我們可以一起找到光亮。」他先是一愣,然後小心翼翼地笑了,最後還主動把作品拿給我看。這樣的小互動,讓我意識到教育是一種陪伴,更是一種用故事打開孩子心門的方式。每一次孩子的回應,都成了我勇於表達自己的動力。

文化的流動
在丹麥的教育現場,最讓我驚喜的是文化的自然融入。一次 Diwali(排燈節)活動,幾位印度家長帶來故事、服飾和甜點,孩子們熱情參與,那種氛圍讓我印象深刻。教室裡亮起的燈光和孩子們笑鬧的聲音,讓我第一次感覺到文化差異可以這麼自然地成為連結。

我也嘗試把台灣文化帶到這裡:農曆新年、廟會活動、甚至紫微斗數,對歐洲朋友來說都是新鮮的話題。原本只是被動學習的我,逐漸成為文化的分享者。每一次分享,不管是故事、笑話還是文化小知識,都讓我更接近孩子,也更理解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位置。這種互動,不只是文化的傳遞,更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我對自己與世界的認識。
邁出一步的風景
這段旅程因許多意外的緣分而更加豐富。有些是在青旅的短暫相遇;有些則是令人驚喜的重逢——曾經在飛往杜拜的航班上初遇的人,竟在倫敦再次碰面。那一刻,驚訝於緣分的巧妙,也開始理解人生中每一次「偶遇」的意義。每一次相遇,不僅豐富了我的旅程,也成為我重新認識自己的契機。這一切,都從我鼓起勇氣,主動說出第一聲「Hi」開始。

漫步中遇見自己
在丹麥的志工經驗,帶給我許多轉變:我變得更勇於表達,不再害怕說錯;更懂得文化交流,能從故事中建立連結。最重要的是,放下了「完美」的標籤,學會順著生活的流動,在每一次相遇與交流裡,遇見更真實的自己。

每一次慢步、每一次對話、每一次文化分享,都像一條小溪,悄悄地改變了我,也讓我發現——原來漫步中,也可以遇見自己。